轻风书苑>青春都市>土木堡之变后,我发动夺门之变 > 第117章 坏了,要上班了!
    既然不想干,那就滚吧。

    宋朝灭亡的原因,除了众所周知的“重文抑武”之外,还有“冗官”。

    毫无底线的士大夫优待政策,官职分离制度,导致整个官僚体系臃肿,造成行政效率低下。

    虽然宋朝优化了科举制度,算是改善隋唐时期的舞弊状况。

    但是,有一项很逆天的政策,就是“制举”,不看排名,只要过了及格线就往官场上塞。

    明朝虽然取消了制举,不过有“保举”制。

    所谓保举,就是三品以上京官或地方督抚可举荐下属或民间人才,朱元璋创立的。

    【保举者,所以佐铨法之不及,而分吏部之权。——《明史·选举志》】

    保举制成立的初衷,要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。

    当时皇明初立,百废待兴,为了尽快填补朝廷执政空白,朱元璋只能推行“荐举为主,科举为辅”政策,通过《求贤令》广泛保举人才。

    洪武十五年,朱元璋意识到荐举泛滥、鱼龙混杂,逐渐偏向于科举取士。

    有人曾经以“于谦恢复保举制”之事,来抨击他是真小人。

    不是哥们,你怎么不看看“土木堡之变”后,死了多少大臣啊?如果不用保举制,“非常之时,当用非常之才”,京师局势能稳定吗?

    朱祁钰登基后,确实有采纳于谦的保举建议,也是这么做的。

    没办法,土木堡死了六十六名大臣,然后他发动玄武门之变后,又杀了数百名贪官污吏,真没人用了。

    而现在局势平稳后,朱祁钰自然意识到“冗官”之危,这个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,不能视而不见。

    但是呢,保举制并非一无是处,许多拥有治兵、治河、通晓历法等特殊专业技术人才,都是通过保举上位的。

    比如说戚继光,严格意义上,他也是通过内阁首辅张居正力排众议,干预武将任用“保举”,才能率兵去抗倭。

    你让他们考科举,大概率是比不过江南势力。

    朱祁钰是这样想的,保举制,可以存在,但是“冗官”现象,必须解决。

    如何解决呢?参考现代上班制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