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辰溪将糖果一一分发给周围的小伙伴后,突然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,要是此刻能吃上一个热气腾腾、香气四溢的烤红薯,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。

    这想法一经出现,便如同野草般在他心里疯狂生长,挠得他心里直痒痒。心动不如行动,他脚底生风,急匆匆地朝着自家屋子走去。

    走进屋内,李辰溪的目光在角落里堆放的红薯上停驻。他心里琢磨着,院里的人或许也会喜欢吃烤红薯,可又不确定大家到底吃不吃。为了避免浪费,他决定先拿十根红薯试试水。

    这些红薯,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个“掩护”。要是被人瞧见他屋子里一点能吃的东西都没有,有时候还真不好解释。倒不如从一开始就把这种可能引发猜疑的情况扼杀在摇篮里。

    二大爷瞧见李辰溪抱着一大堆红薯从屋里出来,不禁满心疑惑。这都准备吃饺子了,他拿这么多红薯出来干啥?饺子难道还不够吃吗?二大爷忍不住开口问道:“辰溪啊,你拿这么多红薯干啥呢?”

    周围的人听到二大爷这么一问,也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,心里都犯起了嘀咕。

    在他们看来,现在有饺子吃,谁还会想着吃红薯啊。红薯这东西,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,一般都是在没别的东西可吃的时候才会被端上餐桌。而且通常的做法也就是煮着吃,要么就是用来煮粥,填饱肚子罢了。

    但李辰溪可不这么想,在他心中,烤红薯那香甜软糯的滋味,才是红薯最完美的打开方式。当然,也有人喜欢把红薯切成片,晒干后制成红薯干,留着慢慢吃。

    众所周知,红薯并非中国本土作物,它是外来物种。其传入中国的历史,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,大约在1593年左右。据说,是福建人陈振龙千辛万苦从南美洲将红薯带回中国。

    红薯的到来,犹如一场及时雨,对中国的农业和饮食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。它不仅能很好地适应南方的气候,而且富含多种营养成分,产量还颇高。很快,红薯就成为了中国广大农民重要的农作物之一。

    早期的时候,农民们就常常将红薯直接放在火炉上烤制。这种烤制方法看似简单,却巧妙地保留了红薯原本的营养和独特的口感。随着时间的缓缓推移,烤红薯逐渐从农家的火炉走向街头巷尾,成为了一种经典的中国街头小吃。

    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,街边经常能看到推着小车或者摆着烤炉的小贩,他们将红薯精心烤制后,有的还会配上特制的酱料,那香味能飘出老远,引得过往的行人纷纷驻足购买,深受大家的喜爱。

    在后世,像李辰溪这样觉得红薯比米饭还美味的人不在少数。

    为了能品尝到那一口香甜的烤红薯,他们不惜在街边花上一笔不算便宜的钱。可在当下这个时代,红薯被看作是粗粮,在人们的观念里,它远远比不上米饭和馒头。在大多数人眼中,吃红薯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,哪里谈得上什么美味。

    面对二大爷的疑问,李辰溪笑着解释道:“二大爷,这不是想着等会儿煮饺子的时候,顺便在旁边烤点红薯嘛。我都有好一阵子没吃烤红薯了,这心里啊,怪馋这一口的。”

    对于很多人来说,烤红薯承载着他们童年里一段温暖而美好的回忆。在那个物资匮乏、科技远不如后世发达的年代,人们的生活相对单调。不像后来,只要兜里有钱,天南地北的美食都能轻松吃到。

    在当时,很多东西即便你有钱,也不一定能买得到,因为除了钱,还得有相应的票证才行。要是没有票,有钱也只能干瞪眼,啥都买不了。

    众人听李辰溪这么一解释,虽然心里还是觉得有点奇怪,但也都表示理解。毕竟,每个人的口味喜好都不一样。有人在心里猜测,肯定是李辰溪平日里好吃的东西吃太多了,现在想换换口味,吃点“清淡”的。

    要知道,李辰溪在这整个四合院里,伙食可是出了名的好,经常能从他家传出诱人的肉香味,让不少人羡慕不已。

    李辰溪也没跟大家客气,他熟练地将红薯一个个小心翼翼地扔进正熊熊燃烧的柴火堆里。烤红薯这活儿,说起来倒也不难,只要时刻留意着,别让红薯在火里待太久就行,不然就容易烤焦了。

    虽说院子里架起了好几个炉子,但李辰溪拿出来的红薯个头都不小,每个差不多都有一斤左右。这样一来,一个炉子也放不了几个红薯。好在十个红薯,几个炉子倒也勉强能放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