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之前听老张说起过李辰溪的事迹,这小伙子,年纪轻轻就发明了压水井、太阳灶这些实用的东西,还上了报纸,在城里都小有名气。本以为这样的名人会有些架子,没想到对自己这么客气。
岳修笑着摆了摆手,说道:“他能经常想起我才怪咯,每次都是有事找我帮忙,才记起我这个老头子。”说完,他又转过头,上下打量着李辰溪,不住地夸赞道:“你这小伙子,可真是有本事啊!要是我家那臭小子,能有你一半出息,我也就心满意足,死也瞑目了。”
一番客套话说完,大家切入正题。李辰溪走到塑料膜车前,仔细地检查起来。他发现,这些塑料膜比他预想的要厚一些,不过透明度却比不上后世他所见到的。这样的塑料膜,有优点也有缺点,但考虑到当下的生产条件,能做到这个程度,已经相当不容易了。
与此同时,岳修也带着厂里的人,开始检查那车玉米。他们并没有把每一袋玉米都打开查看,只是随机抽查了几袋,做做样子。一番检查下来,发现这些玉米颗颗饱满,品质上乘,李家庄并没有拿次品来敷衍他们。
接下来的交换事宜,便由大队长和塑料膜厂的人进行对接。毕竟名义上,这是李家庄和塑料膜厂之间的交易。岳修对此也十分赞同,这样的操作方式,既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,又能给双方都留有余地,免得落人口舌,对谁都不好。
在村民们的齐心协力下,三车塑料膜很快就被卸了下来。随后,大家又一鼓作气,把那堆玉米搬上了塑料膜厂的货车。看着玉米一袋袋被运上车,村民们心里虽然清楚这些玉米是用来交换塑料膜的,但还是忍不住有些心疼。毕竟粮食在这个年代,实在是太珍贵了。
李辰溪见状,也不含糊,从兜里掏出中华烟,给塑料膜厂来的每一个人都塞了一包。对于岳修,他更是额外多给了一瓶拉菲红酒。反正这些东西,他现在也不缺。
这一举动,让塑料膜厂的司机们乐开了花。他们虽说在外面跑运输,收入还算不错,是很多人羡慕的职业,但中华烟这种高档货,也不是经常能抽得上的。一来价格昂贵,普通工人的工资,可经不起这样的消费;
二来,这烟在市面上也不好买,属于紧俏商品。要知道,1块钱一包的中华烟,那可是国内价格最高的香烟了。
岳修接过红酒,拍了拍李辰溪的肩膀,笑着说道:“你这孩子,跟岳叔还客气啥?下次你们村要是还需要塑料膜,直接来找我就行,别跟我见外。”他心里也明白,李辰溪这个年轻人前途不可限量,能跟他拉近关系,对自己、对厂里都有好处。
李辰溪笑着应道:“好嘞,岳叔。我们村打算搞大棚种植,以后对塑料膜的需求肯定少不了,到时候可就麻烦岳叔您了。”
岳修听了,心里一猜就知道李家庄要塑料膜是为了搞大棚种植。如今盖塑料大棚这事儿,还不怎么普及,也不太好推广。
很多村子、大队、农场、公社,都没有足够的勇气和魄力去尝试。大家都担心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,最后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,甚至可能得不偿失。但从他一进村,就感觉李家庄跟别的地方不太一样。
最直观的,就是进村的那条路,又宽敞又整洁,比很多村子的路都要好走,甚至比一些公社的主干道都要平整。在很多地方,大家对道路建设都不够重视,觉得能走人就行,没必要花那么多精力和财力去把路修得又宽又好。
可从这条路上,就能看出李家庄的与众不同,他们的眼光和魄力,比其他地方要大得多。
岳修不禁赞叹道:“还是你们李家庄有远见啊,这路修得,一看就知道你们村子以后肯定有大发展。”
老支书在一旁笑着摆摆手,说道:“可不是我们村有啥远见,这都是辰溪的主意。我们这些老头子,哪懂什么盖塑料大棚、修宽敞马路啊?都是辰溪带着我们干的。”
岳修听了,心里暗暗吃惊。这么看来,在李家庄,李辰溪的话语权可不小啊,很多重要的决策,说不定都是他在背后推动的。
众人闲聊了一会儿后,岳修看了看天色,起身告辞。他们还得赶着把玉米拉回塑料膜厂交差呢。
李辰溪望着远去的车队,微微叹了口气,有些遗憾地说道:“可惜啊,咱们这没有竹子。”要盖温室大棚,最好的材料当然是钢管结构的,可以李家庄目前的条件,那成本实在太高,根本负担不起。
要是能用竹子,成本就能大大降低。可帝都这边,竹子本就不多,大多还是从外地引进的观赏竹,并不适合用来搭建大棚。